上週金融市場的焦點是歐元區,本週輪到美國。美國公債殖利率大跌,美股也跟著下挫,似乎都在反映不論如何,美國的經濟已失去動能。
美國 15 日公司 9 月零售銷售下滑 0.3%,降幅大於市場預估的衰減 0.1%。但是,只是美國零售銷售疲弱的數據,為何能導致美股 15 日如此下挫?9 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意外降低 0.1%,為一年來首次滑落。10 月紐約製造業指數更從 9 月的 20.25 點重挫到 6.17 點。這三項指標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可能減緩。
《金融時報》認為,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例如伊波拉、希臘公債利差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全球其他地方進行中的問題,也可能衝擊美國的經濟。
過去大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至少這是今年初時大部分人的想法,當時美國經濟正在好轉,大家認為其他地方自然而然也會跟著好轉。
儘管大家認為,只要美國好,全球都會跟著好,但上週聯準會副主席 Stanley Fisher 卻說,緊縮貨幣政策只有在美國經濟轉強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這有助於美國的外貿伴出口需求提升,也許還有全球的信心好轉。這顯示美國已不再是獨力撐天的巨人,美國的貨幣政策還得要靠貿易夥伴的經濟與信心好轉。
美國已不再能只靠著自己的政策來自救,還要考量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與信心,官員才能制訂決策,顯示美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已明顯減弱,反而是全球還會影響美國。美國經濟占全球的比重正在縮減,因此,對全球其他地方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其他地方的經濟與金融發展,也正在重新形塑美國的經濟表現,是美國決策官員無法輕易忽略的。
以歐元區的問題為例:負債、通縮,還有如果德國的經濟數據值得參考,就是區域性的衰退。歐洲央行終將回應量化寬鬆的呼籲。包括英國從 2008 到 2009 年,以及日本從 2012 到 2013 年,最近一些國家的量化寬鬆結果顯示,非傳統貨幣政策的效用,就是透過讓貨幣大幅貶值,將通縮從一個國家出口給別人的國家。而美國若展開緊縮性貨幣政策,因政策分歧而導致美元強勢升值,則通縮的冷風必然吹向美國。
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美國連自己的命運都已不再能掌控,更不用說拯救全世界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