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醫改專家劉國恩 「本期導讀」2015是落實國家十二五醫改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邁入“新常態”運籌改革新政的關鍵之年。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醫改專家劉國恩
「本期導讀」2015是落實國家十二五醫改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國邁入“新常態”運籌改革新政的關鍵之年。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醫療健康相關內容都占重要篇幅,今年也不例外。打造健康中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完善醫保、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等都是重要的關鍵詞。推進健康、養老等服務產業的發展更是被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寄予厚望。而縱觀投資領域近年來,醫療健康養老相關產業的投資熱潮、股市對相關概念板塊的熱度一直未減,升溫加速。十三五大幕即將拉開,醫改的未來在哪里?政策的方向指向何處?還有哪些投資機會可以挖掘?本期《金融街(行情000402,咨詢)會客廳》邀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醫改專家、著名經濟學家劉國恩教授解讀醫改政策方向、分析中國醫療健康服務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期嘉賓」 劉國恩,著名醫改專家、經濟學家、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卡大學醫藥政策及評估科學系博士生導師;美國全美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中國藥科大學兼職導師,四川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片花」無論是基於國家戰略發展還是個人全能發展的視角,經濟繁榮與國民健康的機制關係都是理解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核心。大健康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近些年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保健食品行業產值達3000億元年,年遞增達到15%以上。但與美國、日本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健康產業尚存在很大差距。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健康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健康產業占GDP比重超過10%。而我國的健康產業(包括保健、醫藥及健康產業)僅占GDP的4%-5%。
金融界:聽了您剛才的介紹,了解到醫療醫藥是能帶動這個領域的上下游很多產業的一個引擎,我又想起了您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是關於衛生領域對於這個國家經濟包括對GDP的一個貢獻。
劉國恩: 2014年中國主辦了APEC會議,我們受到有關方面的委派,開展了一個關於醫療衛生領域投資和國家宏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的研究。這樣的研究在國際上的相關領域里開展的還是相當多的。比如說世界銀行在1993年年度報告的大標題是《投資健康》“Investing Health”,報告內容是以投資健康作為主題來展開的。之后幾年,報告的作者又在93年報告的基礎上繼續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后續的研究,來推進我們人類對於健康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認識。但是對中國或者說APEC成員國相關的研究是缺乏的。所以去年借助APEC到中國來開會,我們就承擔了這個研究課題,基於APEC內21個經濟體,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發展中形成的一批大數據,里面包括人口健康指標,像嬰兒死亡率,人均期望壽命,醫療服務或者產業的指標,包括人均醫療費用的增長幅度,一個國家向醫療服務領域投資的比例,包括公共投資,包括私人投資,社會投資,然后還有相關的宏觀經濟增長率,人均收入水平等等,做了一個相當系統的,相當全面的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最後我們確實發現,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早期投資人口健康更多的那些國家,醫療服務產業在宏觀經濟里比重相對高的那些國家,在后面的三、四十年發展當中,都經歷了更高速的經濟增長,當然這只是一個統計的結果。
我們在報告里試圖去解釋它后面的機制,一個國家投資健康,投資醫療衛生領域,看上去是花錢的一個事,為什么反倒使得這些國家在后期經歷了更高速的經濟增長?我們發現能夠解釋的這些機制和前人的研究還是非常一致的。從APEC國家經濟體里可以發現,如果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投向醫療、衛生產業的比重率大,更有助於就業的提高、更有助於家庭消費的提高。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政府的公共財政如果向醫療衛生服務業的投資比較大,還會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是推動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從建立相應的由政府支援的、國家財政支援的社會醫療保險項目上去進行。如果一個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建立的比較好,就會使得我們一般的百姓,能夠把用來保障他未來的醫療服務的儲蓄轉變成購買相關產品和服務用於當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能提高他當前的消費水平。同時,與醫療健康服務相關的很多領域,都是一些小企業和民眾可以參與的,它也反過來促進了中小企業,甚至包括個體戶能夠參與到這樣的經濟發展中。